经历过两次石油大危机后,美国选择大规模挖掘页岩油,成功稳住了飙升的油价,还摇身一变成了全球最大的页岩油出口国。
那到底什么是页岩油呢?
严肃点说,就是藏在页岩、不透水岩层或粉砂岩等地层中的优质原油;说得通俗点,传统石油就像纯正的橙汁,而页岩油更像是冰棍橙汁,吃橙汁没问题,可冰渣(页岩油里的岩石)就不敢恭维了。
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,真是给美国经济当头棒喝。
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,油价从3美元飙涨到快12美元一桶;紧接着两伊战争,价格又从13美元直冲41美元,疯涨让美国头疼不已。
为了稳住油价,美帝决定大力挖掘页岩油。
到了2008年,美国页岩油日产量飙升到680万桶,到了2024年更是猛增至2271万桶。
这让美国摆脱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,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供应者之一,贡献超过全球供应的十分之一。
即使中东硝烟弥漫,美国也能保证油源充裕,甚至还能靠出口赚得盆满钵满。
说到中国,咱们的页岩油储量也相当吓人,全球可开采的页岩油总量大概470亿吨,主要集中在美国、俄罗斯和咱们中国。
虽然中国的储量比美国少点,但也有将近44亿吨,排世界第三。
可奇怪的是,中国每年还得大规模买油,为啥不跟美国学着猛开页岩油,减少进口依赖呢?
现实可没那么简单。
美国的页岩层一般就在地下800到2500米,地质条件相对简单,多是海相沉积,开采起来没那么费劲。
反观中国,页岩层大多超过3000米,有的甚至超过6000米,地质以陆相沉积为主,开采难度大大增加。
再说水资源,中国主要的页岩油区,比如鄂尔多斯、准噶尔、松辽和渤海湾盆地,都面临严重缺水问题。
拿准噶尔盆地来说,它属于荒漠半荒漠区,年降雨不到200毫米。
你知道吗?
一口井压裂得用掉1.5到2万吨水,这水量够供4000户人家一年用。
水都这么紧张,还得从200公里外拉水过来,光用水的运输费就高得离谱。
那么有没有无水压裂技术能替代呢?
有,但成本比传统水压裂至少贵30%。
而且基础设施差的话,还得修路,钱和时间全花这上面。
再加上中国高端钻机和压裂设备还得靠进口,技术和装备瓶颈明显,开采成本自然水涨船高。
对比一下,中东地区如果没战事,国际油价大约70美元一桶,美国开采页岩油的成本大概是40到60美元,而中国的成本普遍在80到100美元之间,产量又不稳定。
差距就是这么明显。
美国靠着页岩油解除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,多余的还能出口,油价跌了还能缩减产量,灵活调节市场。
而中国呢?
现阶段大规模开采页岩油不划算,进口反倒是更便宜。
科学家们确实在努力攻关,希望能把开采成本降下来。
其实,中国大量进口石油背后还有更深的考量。
大多数人以为石油就是给车子加油的,但它远不止如此。
石油提炼出来的东西多得很,汽油、航空煤油、柴油、重油是燃料之外,还有塑料的原料聚乙烯、聚丙烯,合成纤维涤纶,甚至还有苯甲苯二甲苯这些化工品。
最差的油渣还能做沥青铺路。
也就是说,石油简直是工业的大动脉,无论你开不开车,咱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它。
全球石油就那么点儿,用一桶少一桶,得节省着点儿。
现在咱们尽量先用进口石油,把自己的资源压箱底,以备不时之需。
要是真哪天国际油市乱套了,别说禁运了,咱们还有自己家的“后备箱”,再开采也不迟。
总之,中国不是不想开发页岩油,而是现实条件和经济成本让我们不得不三思而后行。
未来技术一旦突破,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局面,但眼下,理智选择还是优先进口。